3月29-30日,由中教全媒体主办的 “2025(第六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 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以 “培养引领未来的高水平人才——人工智能专业及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吸引了300余位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探AI教育创新路径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洪军:AI推动“自主自助式学习”, 强调要以生态构建+AI赋能+机制创新,赋能课堂革命,形成去中心化的学习生态,自组织化的学习路径,价值闭环的学习成果。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杨欣斌:提出“AI+X”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教学精准管理(如师生画像、课程画像)。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少平:面向未来,AI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AI通识教育需覆盖全学段,培养“智能社会基础素养”。
天津智谱华章CEO袁会会:为学生打造“学、练、训、评”一体化平台,解决AI通识课落地难题。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耀:建设和普及计算思维和AI通识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AI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手段,需拥抱大模型等新技术(如北大“101计划”课程改革)。
]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党委书记魏建国:智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生成式AI支持个性化学习,可构建“大模型+知识图谱”智能答疑系统,使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成为可能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周海: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开设大模型专业类课程,推进软件工程专业项目实训从“传统软件工厂”模式到“模型工厂”模式的转型,开展AI模拟面试助力学生提升竞争力,联合美林数据、华为等合作伙伴全方位助力AI人才培养。
美林数据数智研究院院长郭田奇:发布“大模型创新应用平台Tempo Master”, 具有安全管控、高效开发、模型比对、多源数据、灵活调优等特点,支撑海量数据开发,支持多人协作与成果共享,实现大模型创新项目全流程管理,助力教师和学生们深入挖掘大模型技术潜力,推动大模型创新应用成果落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道强:建设“智能脑机一体化平台”, 促进科研成果的深入转化以及在国防领域的深度应用。培养AI交叉创新人才。构建“三方联动、三链融合、三位一体”的系统能力实践模式,构建创新实践体系,全面实施创新实践工程,以高质量科研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高等教育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李骏翔:“智海Mo平台”提供提供平台搭建、课程资源提供、师生服务、教务服务等,以内容+平台+服务,构建高效的AI建设方案。
王万良(国家教学名师,浙江省高等学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提出本科AI人才培养三层次,包括本科人工智能类专业设置、本科人工智能+类专业设置和本科专业+人工智能。建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教学重点是重点讲AI算法思路和应用,而不是讲程序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内容要求覆盖主要领域,内容基本实用,突出热点前沿,结合应用创新。
许文俊(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提出面向终身教育,北邮打造了“红雁AI”数智终身学习平台,依托该平台,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人工智能赋能身心健康和人工智能通识技能培训。
AI教育需以 “基础研究为根、产教融合为脉、创新生态为网”,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本次大会为高校与企业提供了深度对话平台,未来需持续推动技术、课程与产业的闭环发展,为中国AI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更多AI知识请前往脑洞大开AI实验室官方网站
https://www.ai360labs.com
使用脑洞大开AI实验室AI对话功能,可访问
https://www.ai360labs.com/playground/chatService/new
点击底部分享、赞和在看,把好内容传递出去